首页 - 员工关系 - 真正的成熟,是做自己孤独的摆渡人

真正的成熟,是做自己孤独的摆渡人

admin admin 2019年06月13日 员工关系 我有话说(0人讨论) 1458次浏览

季羡林在《不完满才是人生》中说过一句话:“在人生的道路上,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”。

 

没有谁会一直陪在你身边。

 

学会独处,心无旁骛做自己喜欢的事,提升自我认知,在独处中遇见更好的自己,是每个成熟人的必修课。

 

年轻的时候,我们大多喜欢热闹的场合,与好友泡吧,跳舞,喝酒,就像一团热烈的火。

 

可随着年纪的增长,很多人越来越喜欢独处的时间,因为它能让我们与这个复杂的世界短暂的剥离,直面自己最柔软真实的想法。

 

所以,会不会独处,怎样独处,实际上关系到一个人的人生境界和生活品质。

 

当一个人身上出现这4个迹象时,Ta已经懂得独处,不焦虑、不浮躁,能够心平气和地与自己和解。

 

 

不受外界打扰,遵从本心生活

 

日本作家松浦弥太郎,被誉为“全日本最懂生活的男人”,他就是一个懂得独处的人。

 

有时他会一个人去旅行,旅行期间不和任何人联络,卸下所有日常背负的面具和标签,不再扮演父亲、儿子、丈夫、上司,做回纯粹的自己。

 

松浦弥太郎认为这很重要,看清自己的心,才能保证自己不会在忙碌中迷失方向,而是按照自己真实的意愿生活。

 

在悲伤、沮丧、心灰意冷时,松浦弥太郎也会一个人躲起来,彻底休息,好好地睡一觉,或者痛快地哭一场。

 

总之,有一种独处,是找一个地方,给自己一段时间,一个人待着。静静地治愈时间刻在我们心底的伤。

 

青年作家易小婉也是一个懂得独处的人。

 

她爱上民谣后,跟外界断绝了往来,开始一个人认认真真研究起民谣。

 

为了把所有的民谣专辑和所有的民谣歌手听个遍,除了吃饭、睡觉、开会,易小碗几乎无时不刻戴着耳机。

 

除此之外,她的生活费大部分用来买专辑,听音乐节;她甚至开始写民谣乐评,做民谣电台。

 

从对民谣的一无所知,到渐渐爱上民谣,再到成为一个民谣发烧友,都是她在独处中完成的蜕变。

 

后来,易小婉把这些时光收集起来,写出了《现在我有多爱民谣,过去我就有多爱你》和《今天的孤独,是明天的祝福》这两本书。

 

其实,独处的时间时世界上难得的公平之物。

 

要想真正享受独处,我们只要反躬自问两个问题:

 

我是不是把别人认为我应该做的事,和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搞混了?

 

我是不是被某个人或某件事影响过深,以致自己的节奏被打乱了?

 

当我们倾听内心的声音,学会和自己做朋友时,我们会独立完成自己的感受、决定、思考、和选择。

 

就像梭罗在《瓦尔登湖》中说的:“我愿我行我素,宁可或立或坐,沉思着,听任这世纪过去。”

 

不受外界打扰,遵从本心生活,是一个人懂得独处的第1个迹象。

 

放弃无效社交,聚焦自我增值

 

所谓“无效社交”,是指那种无法给你的精神、感情、工作、生活带来任何愉悦感和进步的社交活动。

 

作家李小墨在《请停止无效社交》中,提到她自己的一件事。

 

她当记者时,是社交欲最旺盛的时候,是个名副其实的“社交狂”。

 

搭讪、攀谈、交换名片、加微信、聚会,她穿梭在人群里,不厌其烦重复社交,心里成就感满满。

 

她读小学时就有个美丽的梦想--出书、当作家。只是那时,她除了新闻报道,竟然没有公开发表过一篇文章。

 

她去求教成名的作家,得到的答案是:你不适合写作,只能写写官样文章。

 

她去认识出版社的主编,得到的回复是:对不起,我们关注的是成名的作者。

 

在这些虚假的无效社交里,她分散了精力,徒增了烦恼。

 

后来,她果断放弃了。

 

从那以后,她收缩了战线,摒弃了浮华,学会了独处。

 

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,李小墨做了一个决定。开了个人公众号《深夜书桌》,用下班后的时间写文章。

 

她的公众号定位是:每看完一本书,就写篇深度读书文章。每个月,一份高质量书单。

 

当时她并不知道她的文章有没有人看,不知道她的公众号有没有人关注,只是抱着一种“但行好事,莫问前程”的态度,笔耕不辍。

 

一个个冷清的夜晚,她伴着热牛奶,守着孤独的窗台,用文字编织自己的梦想。

 

半年后,幸福来敲门了。

 

编辑老葛从后台发消息给她:“我是一个图书编辑,有没有兴趣出书?”

 

当时她一个激灵,睡意全无:“当然有兴趣了。”

 

原来,她的那篇文章《没有远见力,站在风口上飞起来的,恐怕永远都不会是你》成了她新书的敲门砖。

 

有时候你拼了命地争夺却得不到的东西,却在你专注于自己时,不期而至。

 

真正高段位的社交,是互相对等的,你有怎样的能力,也许就会遇到怎样的人。在你展翅高飞前,要先在一段段寂寞的独处时光里,修炼自己。

 

就像哲学家尼采说的:

 

有一天有许多话要说的人,常常把话埋藏在心底;有一天要点亮闪电火花的人,必须长时间做天上的云。

 

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,放弃无效社交,聚焦自我增值,是一个人懂得独处的第2个迹象。

 

有正当的兴趣爱好,感受生活的妙处

 

老祖宗说:

 

“人无癖不可与交”。意思是一个人如果没有兴趣爱好,那么不可以与他有深入交往。

 

一个没有爱好的人,他的精神是空虚的,他的灵魂是荒芜的,他的生活注定是无聊无趣的,不可能真正懂得独处的妙处。

 

忙的时候,兴趣爱好是生命的一种补充,闲暇时;兴趣爱好会让生活锦上添花、趣味无穷。

 

所谓正当爱好,就是能给身心带来健康愉悦的,让你自己完全身在事物之中,不管这个事情多么简单卑微,你都能感到无穷的乐趣。

 

比如,读书,看球赛,拉小提琴,听音乐会,唱戏,烹饪,侍弄花草、摄影、跳舞,运动等等。

 

汪曾祺就是一个能在爱好中享受独处的人。

 

他曾说过:

 

一个人总得岔乎岔乎,找点事情消遣消遣,通常说,得有点兴趣爱好。

 

他年轻时爱唱戏,起初唱青衣,梅派;后来改唱余派老生。大学三、四年级,唱了一阵昆曲,吹了一阵笛子。

 

退休后,他的业余爱好是:写写字、画画画、做做菜。

 

禅宗讲:挑水砍柴,无非妙道。

 

一个人的爱好里,哪怕是挑水砍柴那样的寻常事情,都藏着他的人生境界。

 

一个人要过的有趣而体面,并不需要金山银山,也不需要万人敬仰,有时只需一些小小的爱好,让我们能够享受生活的平淡,不惧人生的暗淡。

 

就像罗素说的:

 

一个有生机勃勃与广泛兴趣爱好的人,可以战胜一切不幸。

 

或者如胡适所言:

 

一个人的前程往往全看他怎样用他的闲暇时间。他在业余时间做的事往往比他的职业更重要。

 

所以,有正当兴趣爱好,让灵魂通透,是一个人懂得独处的第3个迹象。

 

专注一事,不乱于心

 

生活里,有些人吃饭时想着工作,喝水时想着吃饭,运动时想着恋爱,工作时还想着刷朋友圈,心不在焉。

 

究其原因,都是因为焦虑,焦虑的人是没有定性的,也无法真正懂得独处。

 

结果是该做的事、想做的事一件没做好,一无所获,恶性循环。

 

《别让瞎忙耗光你所有时间》这篇文章里,作者就提到一个大学生小邱。

 

他从不专注于一事,自然也不懂得如何独处。

 

比如,他在图书馆看书,他一会儿看手机,一会儿听歌,一会儿跑到厕所抽烟,他是名义上的“泡图书馆”。

 

大四时,大家开始复习考研,小邱也追随了大部队的步伐。有朋友准备考公务员,他便毅然放弃了考研,又开始着手准备考公务员。

 

后来他听人说考公务员比考研还难时,他又回到考研的大部队。

 

考研时,他计划是华中科技大学,后来听说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专业更好,又换了。

 

如此下来,反反复复,人云亦云,大半年的时光已经耗费了。

 

结果毕业时,小邱的同学一个个都找到不错的工作,而小邱迟迟没有接到offer,因为考研失败,工作的事情也没有着落。

 

如果能专注一事,全情投入,结果可能大不相同。

 

马克吐温说:

 

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,只要专注于某一件事业,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来。

 

作家格拉德威尔在《异类》一书提出过著名的“一万小时定律”。

 

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,并非天资超人一等,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。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。

 

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,反过来讲,每一个成功的人背后,都是1万、2万甚至更长时间的付出与翻出锤炼。

 

所以,专注一事,不乱于心,是一个人懂得独处的第4个迹象。

 

作家连岳说:

 

独处技能,是必须学习的关键技能。人在创造的时候,大段时间的独处就是必须的。没有独处能力的人,在现在,尤其是未来,可能就会被淘汰掉。

 

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,独处是一个人的狂欢。

 

真正的独处不是避开车马喧嚣,而是在内心修篱种菊。

 

愿我们在独处中变得强大,遇见更好的自己。

 


大同劳务派遣
发表评论:

昵称(必填)

邮箱(选填)

网址(选填)

正文(必填)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
猜你喜欢
力众人才网
热门阅读